


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發〔2016〕7號)和中共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精神,依據《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和高校人才培養的實際,切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強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加快提高服務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能力,特制定本規劃。
一、 規劃背景
(一)“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形勢
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正在成為全國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十二五”時期,全省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GDP由2010年的1.85萬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87萬億元,增長55.1%。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8.8∶54.1∶37.1調整到2015年的8.3∶46.6∶45.1。產值結構呈現“二、三、一”的發展格局。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推進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發展的關鍵時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新型工業化水平達到《中國制造2025》第一階段目標,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重點行業和企業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先進制造業強省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遼寧行動綱要》,積極對接德國工業4.0,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融合,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推進高端裝備和重大成套裝備加快發展,構建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體系,建設國家高端裝備、智能裝備制造業戰略基地和核心集聚區。大力發展高檔數控機床、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重大成套裝備、3D打印裝備等先進裝備制造產業。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工業軟件研發及服務、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IC裝備、下一代互聯網、數字視聽、下一代通信網絡與設備、云計算與大數據、物聯網、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彩色超聲診斷設備、磁共振成像系統等生物醫學產業;重點發展余熱余壓利用、電機能效提升、能量系統優化、水體污染防治、大氣污染治理等節能環保產業;鼓勵新型太陽能電池組產品等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高性能玻璃纖維及制品、高品質人工晶體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產業。
——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加工深度,向高加工度、延伸產業鏈方向發展。加快推進石化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調整優化冶金建材產業。
——加快服務業大發展。促進金融產業、現代物流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電子商務、商務咨詢服務業、會展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提高旅游業、體育產業、養老家政服務業、商貿服務業、房地產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積極推進漁業、畜牧業健康養殖,大力推進農產品深加工,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我省人力資源總體狀況
1、 從業人員情況
截至2014年底,我省有法人單位數50萬個,其中第一產業有1.8萬個,占3.5%;第二產業12.3萬個,占24.5%;第三產業有36萬個,占72.0%。從業人員總數為2562.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有687.9萬人,占26.8%;第二產業有710.5萬人,占27.7%;第三產業有1163.9萬人,占45.4%。
2、 人才隊伍現狀
我省目前各類用人單位現有在職職工總人數為1307.7萬人。全省各類企業在職職工人數為1182.5萬人,事業單位94.5萬人,各類機關30.7萬人。各類企業在職人員中,高級管理人員、技術及產品研發人員占8.7%,一般行政人員、生產人員、服務人員占85.1%,其它人員占6.2%;具有研究生學歷占1.5%,本科和專科占32.2%,中專以下占66.3%。
全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121.1萬人、輕工行業65萬人、冶金行業49.8萬人、石化行業44.8萬人、建材行業30.86萬人、房地產業29.5萬人、電子信息制造業19.3萬人、紡織行業14.9萬人、電力行業12.1萬人、供熱行業9.5萬人、醫藥行業6.21萬人、郵政行業4.5萬人、水利行業0.4萬人。
全省現有涉農人才隊伍總量為4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3.2%,其中,服務體系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員3.5萬人,村級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3.5萬人,農村經營管理人才12萬人,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4萬人,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12萬人。
3、 “十三五”時期人才需求情況
據人力資源部門初步調查,“十三五”期間,各類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需求總量為301.3萬人,年均需求量為60.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人才需求為9.6萬人,占總需求的3.2%;第二產業人才需求為85.7萬人,占總需求的28.4%;第三產業人才需求為68.1萬人,占總需求的22.6%;137.9萬人不限專業,占總需求的45.8%。
在人力資源總需求中,需要博士研究生1.8萬人,占總需求的0.6%;碩士研究生11.0萬人,占3.7%;本科生75.3萬人,占25.0%;專科生72.4萬人,占24.0%;中專生79.4萬人,占26.3%;其他人員61.6萬人,占20.4%。
各類企業人力資源需求282.5萬人,其中,高級管理人員12.2萬人,占4.3%;技術及產品研發人員17.2萬人,占6.1%;專業技術人員20.9萬人,占7.4%;一般行政人員23.2萬人,占8.2%;生產人員118.3萬人,占41.9%;服務人員90.6萬人,占32.1%。
各類企業人力資源需求中排名前10位的專業分別為:機械電子工程18.2萬人,占總需求的6.5%;機械設計及理論14.4萬人,占5.1%;計算機應用技術6.4萬人,占2.5%;會計學6.4萬人,占2.2%;企業管理6.2萬人,占2.2%;電氣工程5.6萬人,占2.0%;計算機軟件與理論4.1萬人,占1.7%;公共管理4.0萬人,占1.4%;食品科學與工程4.0萬人,占1.4%;旅游管理4.0萬人,占1.4%。排名前10位的專業共需求73.3萬人,占“十三五”期間我省企業人力資源總需求的25.9%。
(三)高校人才培養能力
截至2015年,全省普通高校有在校生110.0萬人,其中有在學博士生1.4萬人,在學碩士生8.1萬人,本科在校生71.1萬人,高職專科在校生29.5萬人;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在校生比例為8.6:64.6:26.8。
本科人才培養能力。截至目前,我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全部覆蓋了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12個學科門類,普通高校本科共設有87個專業類,341種專業,專業布點數2325個。在校生較多的學科門類依次是:工學28.7萬人,占40.4%;管理學12.0萬人,占16.9%;藝術學7.6萬人,占10.6%;醫學6.5萬人,占9.1%;文學5.2萬人,占7.3%。
高職人才培養能力。截至2015年,我省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覆蓋了農林牧漁、制造、財經等全部19大類,共設有75個專業類,417種專業,專業布點數1643個。在校生較多的專業大類分別是:制造5.5萬人,占18.6%;財經4.9萬人,占16.7%;文化教育3.4萬人,占11.4%;土建2.7萬人,占9.1%;交通運輸2.6萬人,占8.9%。
研究生培養能力。截止2015年,我省高校所設研究生專業覆蓋了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全部12個學科門類。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1個(覆蓋6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5個(覆蓋9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6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102個。博士在校生較多的3個學科門類是工學7223人,占52.5%;醫學1948人,占14.2%;管理學1571人,占11.4%。碩士在校生較多的3個學科門類也是工學、醫學和管理學,分別為2.8萬人,占34.9%;1.3萬人,占16.7%;1.1萬人,占14.2%。
(四)“十二五”期間大學生就業情況
“十二五”期間,我省共有高校畢業生134.2萬人,年均26.8萬人,平均初次就業率為88.35%。其中,研究生13.4萬人,平均初次就業率為85.88%,本科生共73.5萬人,平均初次就業率為88.15%,專科生共47.3萬人,平均初次就業率為89.34%。
在就業畢業生中,省內共計接收了82.2萬人,占各地接收總人數的70.68%;省外接收34.13萬人,占各地接收總人數的29.32%。在畢業生就業單位去向中,非國有企業接收畢業生人數最多,共接收75.6萬人,約占畢業生總數的56.33%,其次為國有企業,接收14.7萬人,約占畢業生總數的10.95%。
(五)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緊密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要求,針對全省產業布局,調整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形成了與老工業基地布局基本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實施系列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緊缺人才,深入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組建省級職教集團,著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面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產品更新換代,我省高校人才培養還難以與之匹配,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間缺乏動態平衡和良性互動。一是高校和用人部門間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對接機制,人才培養的類型結構、層次結構與產業結構銜接不夠緊密,存在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行業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現象,人才培養的適應性、針對性不強。二是區域內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缺乏一定的分工與協作,高校人才培養資源整合優勢不明顯,部分高校辦學同質化傾向嚴重。三是高校工學類頂尖學科匱乏,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尚顯不足。
二、 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重點,通過優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類型結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對接,滿足現代產業體系多樣化的人才需求,為遼寧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服務振興原則。把服務新一輪老工業基地振興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著眼點,充分發揮高校在人力資源開發、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引領先進文化建設上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堅持需求導向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針對遼寧三次產業崗位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總量和規格的多樣化需求,合理調整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的層次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整體需求。
——堅持適度超前原則。適應“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在人才培養規模、結構和規格上有適度超前意識,具有前瞻性,滿足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
——堅持突出重點與統籌兼顧相結合原則。突出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人才,統籌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基礎學科人才,兼顧培養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人才。
(三)規劃目標
到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全省高校的學科、專業基本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對接,建立起與產業人力資源需求結構相適應的研、本、專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類型結構更加優化,基本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間的動態平衡和良性互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更加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條件和教師隊伍的能力、水平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顯著提高,高校服務遼寧新一輪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能力顯著增強。
——全省高校博士研究生年培養能力達到0.3萬人,碩士研究生年培養能力達到3萬人,本科生年培養能力達到17萬人,專科生年培養能力達到10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5%以上。
——優化專業碩士培養結構,大力發展工程碩士、建筑學碩士和農業碩士等專業學位類別,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校生人數達到50%。
——全省普通高校(不含部委屬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占專業總數的70%,年培養規模達到12萬人左右。
——增設面向“十三五”時期重點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專科專業各20種左右;停招或撤銷辦學水平低、就業質量差的本、專科專業點各80個左右;擴大需求量大、就業質量高的40種左右本科專業、20種左右高職專科專業招生計劃;調減供大于求、就業質量差的30種左右本科專業、20種左右專科專業招生計劃。
——打造一批與遼寧支柱產業、高新產業發展、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相適應的產教深度融合、引領專業發展的重點專業,其中本科層次200個、專科層次200個。
三、 重點任務
(一)全面優化高等教育結構
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實現人才培養結構與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全面銜接,滿足現代產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多樣化的人才需求。從嚴、從緊控制高校規模,引導高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普通本科高校控制在65所左右,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控制在50所左右。堅決壓縮就業率低、就業質量差的高校辦學規模,擴大就業有需求,有競爭力的高校辦學規模;堅決壓縮服務面向不清、定位不清的高校辦學規模,擴大面向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校的辦學規模。加快推進省域內高校分類設置的制度設計,建立區域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加快建立分類設置、評價、指導、撥款制度。
(二)大力調整學科專業結構
根據《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以及全省人力資源需求、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間大學生就業情況,結合高校“十三五”期間專業調整調查結果,通過評估、政策引導、招生計劃等杠桿調解作用,對全省學科專業調整如下。
1、 增設面向“十三五”時期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
大力支持高校設置面向先進裝備制造業的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3D打印裝備等相關專業;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工業軟件研發及服務、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IC裝備、下一代互聯網、數字視聽、下一代通訊網絡與設備、云計算與大數據、物聯網、衛星導航等相關專業;面向新材料產業的高性能玻璃纖維及制品、高品質人工晶體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相關專業;面向生物醫學工程的彩色超聲診斷設備、磁共振成像系統和醫學影像等相關專業;面向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相關專業。增設微機電系統工程、納米材料與技術、機器人工程等18種本科專業,新能源汽車技術、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云計算技術與應用等19種高職專科專業。在擬增設的37種本、專科專業中,面向第二產業的專業有25種,占67.6%;面向第三產業的專業有10種,占27.0%;面向第一產業的專業有2種,占5.4%。增設的本科、高職專科專業名單見表1、表2。
表1“十三五”時期擬增設的本科專業
單位:人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擬招生數 |
1 |
080210 |
微機電系統工程 |
150 |
2 |
080413 |
納米材料與技術 |
300 |
3 |
080803T |
機器人工程 |
300 |
4 |
080908 |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
150 |
5 |
081203 |
導航工程 |
150 |
6 |
081902 |
海洋工程與技術 |
900 |
7 |
081903 |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 |
300 |
8 |
082007 |
飛行器適航技術 |
150 |
9 |
082505T |
環保設備工程 |
300 |
10 |
|
互聯網金融 |
150 |
11 |
|
互聯網+高分子材料 |
150 |
12 |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150 |
13 |
|
工業機器人維護 |
150 |
14 |
|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 |
150 |
15 |
|
機器人技術與應用 |
150 |
16 |
|
智能制造技術與工程 |
150 |
17 |
|
新能源汽車 |
150 |
18 |
|
體育產業管理 |
150 |
|
合計 |
4050 |
表2 “十三五”時期擬增設的專科專業
單位:人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擬招生數 |
1 |
510118 |
現代農業 |
150 |
2 |
510119 |
生態農業技術 |
150 |
3 |
510132 |
都市農業裝備應用技術 |
150 |
4 |
520116 |
新能源汽車技術 |
300 |
5 |
520527 |
無人機應用技術 |
150 |
6 |
550208 |
新能源應用技術 |
150 |
7 |
550212 |
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 |
150 |
8 |
550214 |
太陽能光熱技術及應用 |
150 |
9 |
580113 |
光電制造技術 |
150 |
10 |
580217 |
智能控制技術 |
300 |
11 |
580419 |
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術 |
150 |
12 |
590132 |
下一代網絡技術及應用 |
150 |
13 |
590208 |
信息安全技術 |
150 |
14 |
590221 |
新能源電子技術 |
150 |
15 |
590222 |
數字媒體技術 |
150 |
16 |
590298 |
光伏應用技術 |
150 |
17 |
590307 |
衛星數字技術 |
150 |
18 |
|
云計算技術與應用 |
150 |
19 |
|
嬰幼兒護理 |
150 |
|
合計 |
3150 |
2、 停招或撤銷重復設置、辦學水平低、就業質量差的部分學校的專業點
停止本科的公共事業管理、電子商務、英語、信息與計算科學、視覺傳達設計等39種專業的79個專業點的招生計劃,待現有在校生全部離校后撤銷;停止專科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動漫設計與制作、會計電算化、旅游管理、商務英語等20種專業的84個專業點的招生計劃。在擬撤銷的59種本、專科專業中,面向第三產業的專業有58種,占98.3%;面向第二產業的專業有1種,占1.7%。“十三五”時期擬停招或撤銷的本科、專科專業點數見表3、表4。
表3“十三五”時期擬停招或撤銷的本科專業點
單位:個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2015年 專業點數 |
停招或撤銷 的專業點數 |
1 |
010101 |
哲學 |
5 |
1 |
2 |
020101 |
經濟學 |
18 |
2 |
3 |
020201 |
財政學 |
6 |
1 |
4 |
020401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33 |
1 |
5 |
030201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4 |
2 |
6 |
050201 |
英語 |
41 |
1 |
7 |
050301 |
新聞學 |
14 |
1 |
8 |
050303 |
廣告學 |
13 |
3 |
9 |
070101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17 |
1 |
10 |
070102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23 |
4 |
11 |
071002 |
生物技術 |
17 |
2 |
12 |
80101 |
理論與應用力學 |
3 |
2 |
13 |
080205 |
工業設計 |
20 |
1 |
14 |
080402 |
材料物理 |
4 |
2 |
15 |
080903 |
網絡工程 |
21 |
2 |
16 |
081602 |
服裝設計與工程 |
6 |
3 |
17 |
082502 |
環境工程 |
23 |
2 |
18 |
082503 |
環境科學 |
14 |
5 |
19 |
120102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31 |
4 |
20 |
120201 |
工商管理 |
31 |
1 |
21 |
120202 |
市場營銷 |
38 |
1 |
22 |
120203 |
會計學 |
34 |
1 |
23 |
120204 |
財務管理 |
17 |
1 |
24 |
120206 |
人力資源管理 |
18 |
2 |
25 |
120401 |
公共事業管理 |
19 |
4 |
26 |
120701 |
工業工程 |
15 |
3 |
27 |
120801 |
電子商務 |
18 |
4 |
28 |
120901 |
旅游管理 |
24 |
1 |
29 |
130201 |
音樂表演 |
11 |
1 |
30 |
130202 |
音樂學 |
11 |
2 |
31 |
130204 |
舞蹈表演 |
5 |
1 |
32 |
130205 |
舞蹈學 |
4 |
2 |
33 |
130301 |
表演 |
12 |
2 |
34 |
130308 |
錄音藝術 |
2 |
1 |
35 |
130309 |
播音與主持藝術 |
8 |
1 |
36 |
130401 |
美術學 |
11 |
3 |
37 |
130502 |
視覺傳達設計 |
34 |
3 |
38 |
130504 |
產品設計 |
22 |
3 |
39 |
130505 |
服裝與服飾設計 |
15 |
2 |
|
合計 |
662 |
79 |
表4“十三五”時期擬停招或撤銷的專科專業點
單位:個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2015年 專業點數 |
停招或撤銷 的專業點數 |
1 |
520605 |
報關與國際貨運 |
13 |
3 |
2 |
560105 |
環境藝術設計 |
11 |
4 |
3 |
560702 |
物業管理 |
10 |
2 |
4 |
590101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26 |
5 |
5 |
590102 |
計算機網絡技術 |
30 |
5 |
6 |
590110 |
動漫設計與制作 |
23 |
5 |
7 |
620203 |
會計 |
15 |
5 |
8 |
620204 |
會計電算化 |
29 |
5 |
9 |
620401 |
市場營銷 |
15 |
3 |
10 |
620405 |
電子商務 |
24 |
5 |
11 |
620505 |
物流管理 |
31 |
5 |
12 |
640101 |
旅游管理 |
33 |
5 |
13 |
640106 |
酒店管理 |
25 |
5 |
14 |
660102 |
應用英語 |
13 |
3 |
15 |
660107 |
應用韓語 |
13 |
3 |
16 |
660108 |
商務英語 |
25 |
5 |
17 |
660112 |
文秘 |
19 |
4 |
18 |
670101 |
藝術設計 |
12 |
4 |
19 |
670104 |
電腦藝術設計 |
12 |
4 |
20 |
670112 |
廣告設計與制作 |
15 |
4 |
|
合計 |
394 |
84 |
3、 擴大需求量大、就業質量高的專業招生計劃
對于社會短缺或市場需求量較大的機械類、材料類、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等專業類別的相關本、專科專業適當擴大招生規模。適當擴大機械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輪機工程等39種本科專業;通信技術、鐵道機車車輛、機械設計與制造、焊接技術及自動化、老年服務與管理等21種高職專科專業招生規模。在擬擴大招生規模的60種本、專科專業中,面向第二產業的專業有42種,占70.0%;面向第三產業的專業有18種,占30.0%。擴大招生規模的本科專業、高職專科專業名單見表5、表6。
表5 “十三五”時期擬擴大招生規模的本科專業
單位:人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2015年在校生數 |
2015年招生數 |
擬擴大招生數 |
1 |
050306 |
網絡與新媒體 |
418 |
235 |
60 |
2 |
080201 |
機械工程 |
5992 |
1066 |
270 |
3 |
080202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20149 |
4473 |
900 |
4 |
0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6865 |
1406 |
360 |
5 |
080204 |
機械電子工程 |
3068 |
736 |
180 |
6 |
080206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4217 |
856 |
210 |
7 |
080207 |
車輛工程 |
4789 |
1013 |
240 |
8 |
080403 |
材料化學 |
1169 |
190 |
60 |
9 |
080406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
2799 |
634 |
150 |
10 |
080407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3036 |
717 |
180 |
11 |
080408 |
復合材料與工程 |
266 |
96 |
30 |
12 |
080409 |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 |
143 |
34 |
30 |
13 |
080411 |
焊接技術與工程 |
1157 |
315 |
90 |
14 |
080414 |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
532 |
184 |
60 |
15 |
080501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4742 |
1097 |
270 |
16 |
080502 |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
359 |
89 |
30 |
17 |
080503 |
836 |
217 |
60 |
|
18 |
080601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14616 |
3463 |
870 |
19 |
080602 |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 |
205 |
59 |
30 |
20 |
080604 |
304 |
129 |
30 |
|
21 |
080703 |
通信工程 |
8586 |
1776 |
450 |
22 |
080704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382 |
138 |
30 |
23 |
080705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1409 |
369 |
90 |
24 |
080710 |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478 |
133 |
30 |
25 |
080904 |
信息安全 |
440 |
161 |
30 |
26 |
080905 |
物聯網工程 |
2227 |
634 |
150 |
27 |
080907 |
智能科學與技術 |
521 |
149 |
30 |
28 |
081004 |
503 |
178 |
60 |
|
29 |
081303 |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
274 |
113 |
30 |
30 |
081304 |
能源化學工程 |
506 |
180 |
60 |
31 |
081804 |
輪機工程 |
2691 |
664 |
150 |
32 |
081901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1125 |
271 |
60 |
33 |
082002 |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
554 |
114 |
30 |
34 |
082003 |
飛行器制造工程 |
1095 |
242 |
60 |
35 |
082004 |
飛行器動力工程 |
753 |
148 |
30 |
36 |
082601 |
生物醫學工程 |
1327 |
317 |
60 |
37 |
082702 |
食品質量與安全 |
1690 |
361 |
90 |
38 |
090106 |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
218 |
50 |
30 |
39 |
101099 |
醫學技術類專業 |
427 |
0 |
30 |
|
合計 |
100868 |
23007 |
5610 |
表6 “十三五”時期擬擴大招生規模的專科專業
單位:人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2015年在校生數 |
2015年招生數 |
擬擴大招生數 |
1 |
520204 |
鐵道機車車輛 |
1386 |
498 |
120 |
2 |
520513 |
飛機制造技術 |
44 |
0 |
30 |
3 |
530205 |
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 |
457 |
165 |
30 |
4 |
550103 |
高分子材料應用技術 |
150 |
52 |
30 |
5 |
550110 |
光伏材料加工與應用技術 |
48 |
34 |
30 |
6 |
560302 |
地下工程與隧道工程技術 |
346 |
124 |
30 |
7 |
580101 |
機械設計與制造 |
2914 |
1018 |
240 |
8 |
580108 |
焊接技術及自動化 |
2485 |
723 |
180 |
9 |
580111 |
精密機械技術 |
137 |
67 |
30 |
10 |
580205 |
計算機控制技術 |
180 |
98 |
30 |
11 |
580216 |
工業自動化儀表 |
144 |
82 |
30 |
12 |
580218 |
工業機器人技術 |
76 |
76 |
30 |
13 |
580302 |
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 |
1477 |
441 |
120 |
14 |
590129 |
物聯網應用技術 |
775 |
379 |
90 |
15 |
590214 |
光電子技術 |
127 |
44 |
30 |
16 |
590234 |
移動互聯應用技術 |
30 |
30 |
30 |
17 |
590301 |
通信技術 |
1193 |
472 |
120 |
18 |
590302 |
移動通信技術 |
923 |
435 |
90 |
19 |
650301 |
家政服務 |
135 |
37 |
30 |
20 |
650302 |
老年服務與管理 |
553 |
232 |
60 |
21 |
650303 |
社區康復 |
37 |
37 |
30 |
|
合計 |
13617 |
5044 |
1410 |
4、 調減供大于求、就業質量差的專業招生計劃
調減廣播電視編導、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英語等31種本科專業,主持與播音、經濟管理、藝術設計、法律事務等18種專科專業招生計劃,以2015年為基數,每年調減招生計劃的5%。擬調減招生規模的49種本、專科專業中,面向第三產業的專業有48種,占98.0%;面向第二產業的專業有1種,占2.0%。調減招生計劃的本科專業、專科專業名單見表7、表8。
表7“十三五”時期擬縮減招生規模的本科專業
單位:人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2015年 在校生數 |
2015年 招生數 |
擬調減 招生數 |
1 |
020101 |
經濟學 |
4380 |
945 |
210 |
2 |
020401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11613 |
2771 |
630 |
3 |
030101 |
法學 |
7963 |
1935 |
440 |
4 |
040201 |
體育教育 |
2964 |
744 |
170 |
5 |
050201 |
英語 |
17083 |
3757 |
850 |
6 |
050303 |
廣告學 |
2045 |
484 |
110 |
7 |
070101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4105 |
842 |
190 |
8 |
070201 |
物理學 |
1619 |
348 |
80 |
9 |
071102 |
應用心理學 |
1090 |
247 |
50 |
10 |
080205 |
工業設計 |
3148 |
614 |
140 |
11 |
080901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21923 |
5269 |
1190 |
12 |
081602 |
服裝設計與工程 |
1363 |
179 |
40 |
13 |
120201 |
工商管理 |
9271 |
1918 |
430 |
14 |
120202 |
市場營銷 |
10186 |
2128 |
480 |
15 |
120203 |
會計學 |
30660 |
6819 |
1540 |
16 |
120204 |
財務管理 |
7026 |
1820 |
410 |
17 |
120701 |
工業工程 |
3222 |
824 |
190 |
18 |
120801 |
電子商務 |
3745 |
1016 |
230 |
19 |
130201 |
音樂表演 |
6053 |
1416 |
320 |
20 |
130202 |
音樂學 |
4282 |
816 |
180 |
21 |
130301 |
表演 |
4090 |
934 |
210 |
22 |
130305 |
廣播電視編導 |
3296 |
723 |
160 |
23 |
130307 |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
856 |
185 |
40 |
24 |
130309 |
播音與主持藝術 |
3036 |
693 |
160 |
25 |
130401 |
美術學 |
1457 |
419 |
90 |
26 |
130502 |
視覺傳達設計 |
10287 |
2885 |
650 |
27 |
130503 |
環境設計 |
10445 |
2529 |
570 |
28 |
130504 |
產品設計 |
4891 |
1483 |
330 |
29 |
130505 |
服裝與服飾設計 |
4194 |
1426 |
320 |
30 |
130507 |
工藝美術 |
423 |
129 |
30 |
31 |
130508 |
數字媒體藝術 |
1803 |
578 |
130 |
|
合計 |
198519 |
46876 |
10750 |
表8 “十三五”時期擬縮減招生規模的專科專業
單位:人
序號 |
代碼 |
專業名稱 |
2015年 在校生數 |
2015年 招生數 |
擬調減 招生數 |
1 |
560105 |
環境藝術設計 |
1683 |
682 |
180 |
2 |
560702 |
物業管理 |
734 |
248 |
60 |
3 |
590110 |
動漫設計與制作 |
2017 |
737 |
180 |
4 |
620110 |
證券投資與管理 |
460 |
169 |
30 |
5 |
620304 |
國際貿易實務 |
1021 |
293 |
60 |
6 |
620501 |
工商企業管理 |
1480 |
515 |
120 |
7 |
620504 |
連鎖經營管理 |
1253 |
438 |
120 |
8 |
660107 |
應用韓語 |
1019 |
354 |
90 |
9 |
660108 |
商務英語 |
2341 |
684 |
180 |
10 |
670101 |
藝術設計 |
3250 |
870 |
210 |
11 |
670103 |
視覺傳達藝術設計 |
803 |
309 |
60 |
12 |
670104 |
電腦藝術設計 |
924 |
250 |
60 |
13 |
670106 |
裝潢藝術設計 |
1044 |
318 |
90 |
14 |
670112 |
廣告設計與制作 |
2314 |
619 |
150 |
15 |
670202 |
音樂表演 |
483 |
182 |
60 |
16 |
670305 |
影視動畫 |
448 |
117 |
30 |
17 |
690104 |
法律事務 |
934 |
198 |
60 |
18 |
690105 |
書記官 |
548 |
212 |
60 |
|
合計 |
22756 |
7195 |
1800 |
(三)積極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加強省級統籌,將高校轉型發展工作列入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重要工作日程;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等廳局應對轉型發展的高校給予政策傾斜;建立轉型發展工作實施情況跟蹤、監督機制和動態管理機制。全面推進地方本科高校以提升服務能力為導向,向應用型轉變,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
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高校實際,形成推進轉型發展的政策合力,切實通過轉型促進高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充分發揮《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學校指導性評價指標體系》和《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專業指導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導向作用,引導試點高校在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專業建設、培養模式、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革。引導試點專業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質量保障等方面進行探索。
2016年,轉型試點學校達到20所左右、試點專業達到200個左右;2017年,啟動建設10所轉型發展示范學校和100個轉型發展示范專業,形成輻射引領、全面帶動的格局,全省除部委屬院校外,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占比達到70%左右,應用型人才年培養規模達到12萬人左右;到2020年,建設5所高水平應用技術型大學。
(四)建立“政校企”戰略聯盟
以政府主導,協調高校、行業企業,建立高校人才培養與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集群建設、產業升級等社會需求對接機制。明確各級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在社會需求分析與預測、促進高校圍繞社會需求辦學、人才培養和使用、人才接續培養等方面的職責。本著自愿平等、權責對等、互惠共贏的原則,由各市政府牽頭,建立由市政府、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企業及相關高校組成的“政校企”戰略聯盟。按照本市重點行業、支柱產業和重大項目建設情況,組織本市政府職能部門專家、行業和企業專家,以及高校學科建設專家、相關院系和教學研究室,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推動聯盟成員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打破部門界限、隸屬關系、所有制性質,在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需求規劃、設置與調整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成立機器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方面的二級學院。自2016年起,各市都要組建“政校企”戰略聯盟并開展工作。力爭到2020年實現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更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創新創業教育成效明顯,“政校企”合作的互動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動態評價機制基本建立。
(五)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
依托高校一流特色學科,培養經濟社會急需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高級專門人才。推動高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開展聯合培養工作。鼓勵學校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項目,引導研究生參與產學研合作研究,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到2020年,建立50個研究生創新與學術交流中心,設立100個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
通過共建研究院、協同創新基地、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發揮人才密集、儀器設備先進、信息靈通等優勢,創新人才聯合培養的新途徑。繼續組織實施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工程”,落實國家系列“卓越計劃”,推廣改革成果,支持高校和專業集群與行業、企業、實務部門開展深度合作,以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為重點,科學制定實施多樣化人才培養方案。引導高校緊跟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整合相關課程,形成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群或課程模塊,深化體現行業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社會建設要求的課程體系改革。
把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力推進學生課程學業水平評價改革,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查和能力的評價,建立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的評價方式。
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實訓、實習、社會實踐等環節。積極與行業企業、實務部門等共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長效機制。統籌各種資源,面向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建設大型公共實訓基地,探索建立優化實訓資源配置和管理的運行機制。根據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
圍繞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以及區域性產業集群發展,選擇省級以上示范高職院校牽頭,與行業企業和相關職業院校共建職教集團,推進區域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六)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訓練,強化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引導研究生參與前沿性、高水平科學研究;組織專業學位研究生深入行業企業,參與生產實踐,在產學研合作中開展科技創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實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面向遼寧重點產業和新型產業,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培養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科研院所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培養高層次技術創新人才。
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建設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訓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健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推動職業院校與政府部門、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協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新機制,舉辦以服務產業鏈為目標、融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為一體的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專業)。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到2020年,支持高職院校建設50個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創新型實訓基地,依托職業教育園區或職業教育集團建立6個大型公共實訓基地。組織開發30個針對不同生源特點、符合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的示范性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制定20個實踐導向、遵循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規律的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方案。
(七)推進優質資源建設與共享
進一步完善“在線學習平臺”,探索實踐多種形式課程學習方式,扎實推進基于省級精品開放課程平臺和在線學習平臺的跨校修讀課程、學分互認工作,帶動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改革。出臺推進我省精品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共享的實施辦法,進一步加強開放課程和平臺的建設與管理,促進課程推廣和應用。做好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選題頂層設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精品開放課程的需求,凸顯課程建設特色,提高課程建設質量。積極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聯合組建區域教學聯盟,促進區域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八)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加快培育國際化的創新人才。鼓勵高校建設高水平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和水平。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學校學科建設的需要,支持本科院校在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需要的學科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鼓勵和支持高等職業院校與高質量的國外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境外實習實訓、引進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課程體系等項目,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著眼于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提高學科專業的國際知名度,積極推進高等學校課程體系國際化。
四、 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領導
省人民政府牽頭成立由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經信、國資、財政、物價、稅務等相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領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解決全省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將高校人才培養規劃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整體規劃之中,使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劃由軟指標變為硬任務,增強對高校人才培養規劃的約束力。
(二)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健全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的教師激勵政策,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保障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教師待遇,依法保障教師收入水平,完善教師醫療、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探索建立高校教師與企業培訓師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三)建立保障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制度和機制
建立全省研究生教育質量信息平臺,及時公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定期發布研究生教育質量報告。建立研究生教育質量信息分析和預警機制,做好碩士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和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逐步建立獨立、科學、公正的研究生教育質量社會評價機制。繼續完善本科專業設置預警與服務機制,通過公布年度建議高校暫緩增設專業名單、公布全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信息等,強化信息服務;繼續探索實施新設專業評估專項約談、專業綜合評價結果反饋及公開制度,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探索建立依據新設專業評估、專業綜合評價等結果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做強骨干、優勢及特色專業(群),逐步形成人才培養的動態調整和良性循環機制。


